杨铿变现和蓝光困局:资金大量外流 负债成本上升
源自: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2018年的6月19日,宁波房企银亿股份分红了28.2亿元,是2017年银亿净利润的176%,其中22.15亿元流进了创始人熊续强的腰包。直到6个月后,银亿连3亿负债都还不起,人们才知道,这家销售额800亿的宁波百强企业前10,早已经资不抵债了。
和疫情后年卡从2400元变成800元的健身房很像。下行的楼市里,越来越多的房企老板开始急于变现。
前两天,从西南腹地川蜀崛起的另一家房企蓝光发展创始人表示,蓝光要做一名长期主义者。可在今年4月份,蓝光公布的去年分红计划是:每10股派发2.87元,一共派发8.66亿元。
再加上2018年派发的7.76亿元,杨铿喊出“长期主义”前的2017年、2018年,蓝光一共派发了16.42亿元,即便从2001年开始算起,这两年的分红都占了总分红的约70%。
跟银亿分红的流向相似,蓝光分红中的大部分,都流入了创始人杨铿的口袋。
楼市下行下,成倍数增长的分红透支着蓝光的现金流,这种情况,蓝光又如何才能做到长期?
1。
其实早在2018年的3月30日,杨铿就遇到了更好的套现机会。
2015年4月,“官二代”杨铿把运营了多年的地产业务成功装入了收购而来的A股上市平台迪康药业,从此,蓝光发展成功登陆A股市场。
虽然再到2018年3月,杨铿手中的12.2亿蓝光股份,宣告解禁,终于可以上市流通。但蓝光股价的高点,却一直停留在地产业务刚刚装入上市公司的2015年。
2015年10月,蓝光旗下的科技生物子公司蓝光英诺突然发布了一份声明:蓝光英诺率先研发出了全国领先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杨铿随即喊出“未来器官再造,不是梦”。
随着杨铿的这一声呐喊,2015年尾声,蓝光的股价最高达到了15元/每股。只比杨铿借壳上市时20元/每股稍低。
2016年底,蓝光英诺又宣告“把3D打印血管植入了30只恒河猴,猴子100多天后还活蹦乱跳”。不过,蓝光的股价已经疲软:在9元/每股上下徘徊。
时光又过去了3年,蓝光的3D打印血管技术仿佛也进展缓慢。2019年,蓝光的医药收入一直徘徊在10亿元上下,毛利率还比2018年下降了4.84个百分点。
不过,地产概念股更不受待见,这些年早在蓝光身上淋漓体现了。
蓝光发展销售额已经迈入千亿,可股价也从当年的10元以上下降到了4元/每股上下,今年这一轮牛市中,一不小心就来一发连续阴跌。
杨铿不是没有努力。就在股票即将解禁的2018年,蓝光祭出了一份史无前例的股权激励计划。
在2018-2020年,只要蓝光“扣非归母公司净利润”分别达到22亿元、33亿元和50亿元,公司23名高管就能以10.04元的价格购买1.28亿股股票期权。
杨铿想以此把股价锁定在10.04元以上。
今年前3个季度,蓝光实现“扣非归母公司净利润”27.09亿元,完成50亿元利润目标基本没有可能了。不过,是否完成已经不重要,4元/每股的股价,怎么可能再让高管们安然上坑。
2020年牛市的末尾,银行、煤炭、地产行业“粪坑股”形象早已经深入小散的心中。“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成了现如今最悲惨的投资。
薪酬只有492万的杨铿,好像除了提高公司分红,再没有套现的机会。
2。
直到还不上3亿借款时,人们才知道,“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宁波百强企业前10”这些荣誉,只是银亿搭建的一场梦幻。
2018年至今,虽然蓝光的营业收入、利润上涨,好像为分红提供了基础。但分红后,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还是变得愈加明显。
譬如在2020年上半年,蓝光营收、利润上涨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为-83.77亿元。
资金大量外流,就是主营业务不健康的重要作证之一。
截至2020年年中,蓝光扣除预收帐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 68.58%,净负债率为 105.69%,现金短债比0.75倍,但是实际现金流情况更紧张。
其中关键的因素是永续债,在今年上半年,蓝光一共筹集39.71亿元永续债,永续债在会计法则上是股,但实际属性是债,假如按照实际属性计算,蓝光扣除预收帐款后的资产负债率或将超过70%。
而超过70%,意味着蓝光跨过了“三条红线”中两条。未来融资将大受阻碍。
其实,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在蓝光身上逐渐变现。十几天前,蓝光发行了一笔3亿美元债务,利率达到了10.4%,而早在2019年,蓝光平均融资成本只有8.65%,而早在2017年,蓝光的融资成本只有7.54%。
2019年,蓝光的有息负债从上一年的530亿元上升到了568亿元,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意味着蓝光未来将付出更多的利息成本。
而蓝光当下的利息成本已经很高。到了今年年中,未当成费用的资本化利息为26.77亿元。虽然融资体量和融资成本上升,资本化利息无疑将持续升高。
而且,蓝光的销售能力还在下滑。今年前三季度,蓝光一共实现了662亿元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的715亿元少了50亿元。
负债上升,负债成本上升,销售能力却在下降。面对这样的蓝光,杨铿假如再大笔分红,很有一些釜底抽薪的味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