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数据看煤炭供需情况
源自:新浪财经综合 源自:煤炭资源网原文标题:从宏观数据看煤炭供需情况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恢复持续向好,多项指标增速出现了环比扩大,叠加冬季天气影响,对煤炭的需求超过往年。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上月增长1.03%。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较前10月加快0.5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7.7个百分点,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速10.8%,增速较上月扩大4.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增长5.4%,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
11月份工业增加值数据表明,工业生产继续超预期改善,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及国内就业形势的好转,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行业及工业品上涨面积扩大,多数产量和行业持续增长,国内工业生产迟早修复。
从全国电力数据方面也能看出这一情况。能源局数据显示,11月全社会用电量6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增速环比上涨2.8个百分点;2020年1-11月,累计用电量6.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在用电高强劲复苏背景下,11月单月发电量增速同步提升。11月完成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环比提升2.2个百分点。
2020年1-11月,累计发电量6.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累计增速今年以来持续走高。
从具体细分来看,由于丰水期已过,水电11月增速环比有所回落,不过同比增速依然保持在11.3%。
火电需求景气走高,回暖明显,11月单月同比增长6.6%,而上月则是同比下降1.5%,增幅甚至超过了今年夏季8月份需求旺季,彼时同比增长6.2%。
在经济加快复苏的情况下,能源生产供给却没能在短时间内跟上需求的变化。
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来看,原煤产量同比增长仅为1.5%,天然气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11.8%,单增幅反而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而且在我国,不论是发电还是冬季取暖依旧主要依靠煤炭,但煤炭生产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周期性,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增产。
更何况产地煤矿的产运销还有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全检查、环保检查、煤管票限制、倒查20年等均对煤矿产能释放有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全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三西”地区产量占比已经超过70%,这些地区稍有变动就会对实际产量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今年以来内蒙古倒查20年致使煤炭产量同比大幅下降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南方大部因小煤矿的退出而产生的供应缺口,更多的将依外煤调入,但在不具备铁路直达的情况下,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弥补。
2020年上半年,“北煤南运”新通道--浩吉铁路累计发运煤炭仅为976.28万吨,而目标任务是“至少完成6000万吨”,按照当前形势,其运量今年恐怕连3000万吨也难达到。
这就是今年以来即便“三西”地区原煤产量增量明显,但供应依旧偏紧,尤其是小煤矿退出较多的东北和南方地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月“三西地区”累计原煤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6489.3万吨,增长3.01%;占比扩大0.63个百分点。
实际增量甚至高于今年前10月全国原煤产量在1000万吨以下所有省份的合计产量。这些省份包括:湖南省、青海省、吉林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湖北省,前10月合计产量为5404.7万吨。
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数据显示,就动力煤来看,10月份有效供应量为29041万吨,环比下降0.13%,同比下降0.84%;1-10月份动力煤累计有效供应量为277268万吨,同比增长0.18%。10月份动力煤消费量为28313万吨,环比增长1.93%,同比增长5.43%;1-10月份动力煤总消费量为274525万吨,同比增长0.58%。
从供需差看,进入10月份后,动力煤供应出现减少,而需求却有所增加,致使供需差收窄至727万吨,较上月减少576万吨。虽然全国范围内依旧呈现供大于求各局,但在供需错配的情况下,产地和港口煤价涨幅明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