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更名湖南航空 疫情加速民航重组潮
源自:第一财经 红土更名湖南航空 疫情加速民航重组潮⊙作者:陈姗姗
第一财经记者昨日获悉,继完成工商注册资料变更,并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新经营许可证后,湖南航空近日拿到了主运营基地和航空承运人名称变更后的运行合格证,更名手续全部完成。
湖南航空的前身是云南红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土航空”),去年9月,湖南省国资增资红土航空后,此前大本营在云南的红土航空,今年7月在湖南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挂牌,标志着湖南首家本土航空正式落地,三湘大地也结束了没有本土航空公司的历史。
据记者了解,更名后的湖南航空还在同步启动机队涂装的更改工作,此外,在机票销售、航班信息查询等方面也都逐步替换使用湖南航空名称及标识。
工商登记显示,目前,湖南省人民政府旗下的湖南省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是湖南航空的二股东,持股26%,2017年入股的同程仍为湖南航空的控股股东。
湖南航空现有12架全空客A320系列机型,包括三架NEO机型,平均机龄在3年左右,已通航昆明、长沙、南京、成都、无锡、青岛等全国31个城市。
在湖南省政府增资之前,公司的主运营基地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线网络也主要围绕昆明和南京在打造。不过在2020年春夏航季,湖南航空已经开始对航线网络进行优化,将运力集中在昆明、长沙、南京等主要机场,尤其是在转场湖南之后,接连开通了长沙—昆明等数条在湘航线。湖南航空方面透露,今年10月25日开始的冬春航季,公司也在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而在积极布局国内航线网络的同时,湖南航空也在争取国际航线运行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长沙机场能否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本土航空的持续助力不可或缺。多位行业内人士预计,拥有12架飞机的湖南航空如果将大量运力投放湖南市场,预计可以帮助黄花机场在旅客运输量上实现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除了有20多架机队规模的南航湖南分公司,湖南一直没有自己的本土航空,而湖南周边省份很多都成立了本土航空公司。
“近年来,一方面为了提升安全运行水平,几乎没有新的干线航空公司获批;另一方面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很多地方政府又都想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对记者指出,所以“壳资源”越来越值钱,多家小型航司都在考虑易主和搬家。
记者了解,除了湖南航空,云南的另一家民营航空瑞丽航空,不久前也与无锡市交通集团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瑞丽航空的大股东景成集团希望出售控股权。
更早些时候,国内第一家飞上天空的民营航空奥凯航空,在其母公司层面央企华电集团和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远洋集团已经介入,另一家民营航空青岛航空也已变身青岛市政府全资控股。鹰联航空更早已由国资控股,变身成都航空。
“近年来多家航空公司易主,主要由于民航业是一个资源壁垒和规模壁垒双高的行业,对于中小航司来说,要想赚钱并不容易,而一旦进入油价高、汇率贬或是市场需求乏力的下行周期,兼并重组也将是发展的必然。”林智杰指出,在疫情期间,航空公司基本上每个月都在亏钱,中小航司可能每天都在亏钱,现金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如果疫情持续,可能会有更多的航司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此轮并购重组潮。
页:
[1]